槟榔生物学特性:
槟榔是常绿乔木,高10-20米,胸径10-20厘米、树干挺直不分枝。
根:槟榔根系为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根系集中在0-40厘米深的土层。80厘米以下深度根系分布很少,甚至没有。
茎:槟榔植株茎干圆柱形,直挺而不分枝,茎由节和节间组成,节间长一般5~10厘米,靠近最下部绿叶以下4-7个节为绿色或淡黄色,其他为灰色。
叶:槟榔叶为大型羽状全裂单叶,聚生于茎干的顶端,长度1.5-2米,由叶片和叶鞘组成。4-11月为新叶抽生期,成龄树每年约抽生7片叶。
花:槟榔花为肉穗状花序,发育前期被苞片裹着称为佛焰苞,呈黄绿色,苞片开裂后出现花序,花序有10-18个蜿蜒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异花。
果:槟榔果实为核果。未成熟果为青绿色,成熟后为橙黄色。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外果皮为革质、中果皮初为肉质,成熟为纤维状质,内果皮为木质。
槟榔生长习性:
光照:槟榔是阳性树种,对光的要求,因苗龄而异,苗和幼树需要适当的荫蔽,成龄则就需要充足的光照,如过于荫蔽就会徒长。
温度:槟榔不耐高温,也不能忍耐过低的温度或日温差变化急剧的气候,要求年平均度在22℃以上,24~28℃最宜。16℃时落叶,5℃时植株受冻,3℃时叶色变黄,叶尖枯死,果实发黑脱落,个别植株死亡。
水分:槟榔要求雨量充沛、均匀,以年降雨量1700-2000毫米为最适宜。如降雨只有700-1500毫米就需灌溉。空气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对生长有利。
土壤:槟榔适宜生于深厚、肥沃、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上。如山区的腐殖质土,河边的冲积土,村边园地。以表土为黑色砂质壤土和土层厚100厘米以上为最理想。
风:槟榔属风媒花,常风有利于其传粉,但台风对槟榔的生长极为不利,槟榔由于根系发达、由须根组成、树冠小、茎干坚硬、长期生长在热带季风的环境里,一般不易被台风刮倒,但台风会损坏片,如损坏叶片四片以上,就会影响第二年的花序形成。
海南台风季多处槟榔挂果期,台风对槟榔树体伤害不容忽视。在强台风下,槟榔叶片常被吹烂或断裂,甚至树体倒伏;同时果期导致果实脱落,授粉受阻,影响产量。为了减轻台风对槟榔树体及产量的影响,可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
一、台风来临前
1. 挖好排水沟,并清理排水系统:台风带来大量雨水,对于种植于平地槟榔园,往往会产生积水现象,台风来临前,及时进行挖排水沟,对于有排水沟的槟榔园需要清理排水沟,保持排水沟的畅通。
2. 加强枯叶及断叶的清理:一些槟榔园中存在下垂叶及枯黄叶,台风来临前可及时去除,减轻台风对这些叶片的撕裂而造成对槟榔树体的损伤。
3. 及时采收果实:7月底,一些槟榔园有早果产生,为防止台风对可采收果实品质的影响,需要及时采收。
二、台风过后
1. 及时排水:台风后要及时到槟榔园中,观察是否存在积水现象,针对积水处要加强排水。
2. 及时清理受损叶,扶正倒伏树:对于台风吹断叶片需要进行清除或修剪,并对倒伏树进行扶正,埋土护根,挽救树体。
3. 及时进行病害防控:台风后,树体受损,伤口多,易感染病虫害,此时可加强病害的防控。
4. 加强肥水管理,进行树体恢复:制定灾后恢复计划,包括断树补种、受损树体肥水管理等措施,以尽快恢复槟榔生产,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