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如果一个人平时作息不规律、喝水少,或者爱喝酒、爱吃动物肝脏……那他的身体里可能会藏着一些“疯狂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一旦在体内“活动”起来,那可令人痛苦不堪。
胆结石
饮食不规律 小心找上门
一日三餐不规律,早餐直接被“省略”,熬夜、饮酒、作息不规律……不少人都有这些习惯,长此以往,身体机能不但会出现问题,还易被胆囊结石“盯上”。
胆囊之所以会长出结石,和胆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各种成分均溶解于胆汁中。但如果胡吃海喝、暴饮暴食,那么就会导致摄入的胆固醇含量增多、胆汁浓度过高,从而引起胆汁比例失调,出现沉淀,进而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除了“吃得多”会诱发胆囊结石外,“不吃”同样也是其高发因素之一。因为不吃早餐,会导致人体空腹时间过长,胆汁无法及时排空,滞留在胆囊的时间越久,胆汁的黏稠度就会越高,长出胆囊结石的概率就会越高。
此外,肥胖也是诱发因素之一。喜欢甜食的人群也要注意,当摄入大量的糖分时,会使体内的糖原和脂肪合成增加,从而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最终就容易形成结石。
痛风石
手脚上长出的“石头”
痛风石,就是因痛风反复发作引起的“石头”。痛风石又称尿酸结节,是血液中尿酸“过饱和”,尿酸盐以晶体形式从血液中析出,反复沉积于局部组织形成的慢性异物样肉芽肿。
痛风石以关节软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多见,如手指、足趾、手肘伸侧鹰嘴滑囊处;还好发于外耳,尤以耳轮多见;也可以出现在皮肤、肾脏间质等处;眼、心脏、腕管、脊柱处等均有报道,较罕见。
随着痛风反复发作,痛风石逐渐增大,其表面皮肤张力大、局部皮肤透亮菲薄,破溃后可看到白色豆腐渣样结晶(尿酸盐晶体)排出,且经久不愈。
痛风石有何危害?以骨关节为例,痛风反复发作,尿酸盐晶体反复沉积在骨关节处,由于尿酸盐偏“酸性”,具有一定“腐蚀性”,久而久之,可导致骨质呈虫蚀样、穿凿样破坏,最终影响关节活动,造成关节畸形等不可逆的损伤。
更可怕的是,痛风石还是“沉默的杀手”。它通常在痛风首次发作后的3~10年左右发生,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也是“晚期”表现之一,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患者一旦发现痛风石,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尿酸,尽早祛除痛风石,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注:图片源自网络,仅作为科普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