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恐”频频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把“社恐”挂在嘴边,“社恐”似乎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病”。
那么,“社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社恐”?
据介绍,“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医学上也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或公共场合中表现出与环境实际威胁不相称的强烈恐惧和(或)焦虑及回避行为,属于焦虑障碍谱系下的一种精神类疾病。
自称“社恐”的人群,不一定是真正的“社恐”。社交恐惧症要满足相应的行为表现,才能达到该病的诊断标准。
比如,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在处于令其恐惧的社交情境时一般会有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冒汗、心慌、心悸、手抖、呼吸急促等,且因为社交而害怕的感觉明显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工作、社会功能。
另外,社交恐惧症患者面对可能被审视的社交情境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害怕自己的言行或焦虑症状引起他人的负性评价;主动回避恐惧的社交情境,或者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症状引起患者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教育等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和环境高度相关。假如某个家族中有个社交恐惧症的病人,那么这个病人的一级亲属罹患同样疾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2倍至6倍。除了遗传因素外,以下几种情况往往也会容易导致社交恐惧症:
1.缺乏社交锻炼
社交的技能并不是天生就能掌握的,因此,社交恐惧症的产生与缺乏社交锻炼有一定的关系。
2.完美主义人格
不少完美主义者在社交中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并希望能够掌控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常会表现得十分完美,这类人是最易罹患社交恐惧症的。
3.自我贬低
有些人因过度在意社交的标准,因此在社交中常常被条条规矩所束缚,并强迫自己达到社交的标准,若自己未能达到标准,就会产生自我贬低的心理,严重时还会使人缺乏自信心或诱发社交恐惧症。
注:图片源自网络,仅作为科普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