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至10月是登革热高发季。蚊子是引发登革热、疟疾、乙脑、黄热病、淋巴丝虫病、寨卡等流行疾病的传播者。
有研究显示,蚊子能传播的疾病有80多种。海南城市里分布较多的是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不同类型的蚊子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的孳生在清水周围,有的则喜欢扎根在臭水沟附近……而且不同种类的蚊子,所传播的疾病也各有不同。
例如致倦库蚊喜欢脏水,下水道、污水沟是它们最爱的地方。在海南城市地区,晚上经常出来咬人的主要是这类蚊子。海南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则喜欢相对干净的水环境,喜欢扎根在室内外的小型积水容器里,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期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蚊子都吸血,吸人血的只是雌蚊。雌蚊吸血,是为了得到血中的蛋白质,用以滋养卵巢,因此雌蚊的唾液会分泌一种类似抗凝血剂的有机酸,使血液不会凝固,但是留在人皮肤上的有机酸是外来物质,有些人便会产生过敏现象,如痒、肿等。
如何防止蚊虫叮咬?
1.在室内加装纱门纱窗,入睡时挂蚊帐,减少人蚊接触。
2.清理空调托盘、花盆底碟、饮水机接水盘。每周检查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漏有无积水,垃圾桶应加盖,不给蚊子生存空间。室外清除废旧杂物,如易积水的废旧轮胎等,定期疏通沟渠、排水管,避免积水孳生蚊虫。
3.正确使用杀虫剂,蚊香放置通风处上风向;气雾剂喷洒前收好食品和餐具,避开衣物、家具、皮肤,关闭门窗1小时后通风并及时洗手。
4.外出旅行,特别是到寨卡病毒病、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流行地区旅行,更应避免蚊虫叮咬,使用驱蚊剂,穿浅颜色长袖衣裤。在海南,伊蚊(花斑蚊)活动高峰在上午8时至9时、下午5时至黄昏,避免在伊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
注:图片源自网络,仅作为科普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