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应酬时,总能看到有人一杯酒下肚,脸颊、脖子瞬间变得通红,还常被调侃“酒量好、能喝”。然而,喝酒脸红真的意味着酒量好吗?事实恰恰相反,这抹红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背后隐藏着健康隐患。
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才能被分解。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两种关键的酶 —— 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正常情况下,乙醇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随后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但喝酒脸红的人,体内往往缺乏或存在功能缺陷的乙醛脱氢酶。当他们饮酒后,乙醇迅速转化为乙醛,却无法及时将乙醛代谢掉。乙醛具有强烈的扩张血管作用,会使脸部、颈部等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从而导致皮肤发红。
也就是说,喝酒脸红并非是酒精耐受性强的表现,而是身体在代谢酒精时出现了“卡壳”,让有害的乙醛在体内堆积。
喝酒脸红,该如何应对?
l 及时停止饮酒
一旦发现自己喝酒脸红,应立即停止饮酒,避免摄入更多酒精,防止乙醛在体内进一步蓄积,减轻身体的负担。同时,多喝水促进排尿,帮助酒精和乙醛尽快排出体外。但要注意,不要用喝浓茶、咖啡等方式解酒,浓茶和咖啡中的成分可能会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l 定期体检,关注健康指标
喝酒脸红的人属于酒精代谢异常人群,应更加重视定期体检。重点检查肝功能(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血压、血脂等项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l 避免饮酒,选择健康社交方式
鉴于喝酒脸红人群饮酒的高风险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尽量避免饮酒。在社交场合,可以提前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用饮料代替酒水;也可以选择一些不依赖酒精的社交活动,如户外运动、聚餐聊天、观看演出等,既能享受社交乐趣,又能守护身体健康。
注:图片源自网络,仅作为科普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