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海南昌江、保亭、白沙、琼中、乐东等地的青少年学子齐聚上海,分赴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一周时间里,他们穿梭于百年学府的实验室与讲堂,在AI、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深度研学,既触摸到科学的温度,更在心中播下逐梦的种子。
图为参加复旦大学分营的海南学子
复旦大学分营以“学术浸润+实践探索”构建多维度课堂。营员走进“一源六馆”,在校史馆回溯复旦师生在民族危亡时的担当,在科技馆惊叹抗癌靶向药、马良AI动画模型等成果;实验室里,他们围观精密仪器运作,向科研人员请教跨学科协作的奥秘,深刻体会到“前沿研究既需专业深耕,更需跨界融合”。樊春海院士的“书写DNA”讲座,让学子见识到人工合成DNA作为信息储备媒介的未来可能。
图为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分营的海南学子
上海交通大学分营聚焦“交叉学科+科创实践”。在俞勇教授的讲座上,琼中中学黄致远同学提出的“深度学习伦理边界”问题引发全场讨论;杭弢教授从青铜器讲到纳米材料,展现材料科学如何塑造文明。在李政道研究所,CRISPR基因编辑、肠道微生物“活药物”研发等尖端成果,让营员直呼“触摸到生命科学的脉搏”;3D打印作品从数据化为实体、微型收音机在手中成型的过程,更让创造的乐趣具象可感。
研学途中,海南学子表现亮眼。复旦大学分营里,昌江矿区中学邢家豪在日记中写下“复旦的草木都在传递知识的低语”,字间满是对学术殿堂的向往;白沙中学梁秋梅感悟“终身学习是科研突破的密码”。保亭中学吴可欣获复旦大学分营“优秀学员”表彰。乐东华二黄中刘智翰带领跨省团队斩获上海交通大学分营“最佳沟通奖”,琼中中学麦善辉协调七省组员完成3D打印任务,保亭中学黄致远牵头筹备结营晚会,尽显领导力与协作力。“提前十分钟集合”的守时习惯、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让全国营员看到海南青少年的自律与热忱。
图为复旦大学营员手工实践环节
两所高校的人文底蕴更触动学子。复旦大学相辉堂前的爬山虎、上海交大“两弹一星”元勋的手稿,诉说着“博学笃志”与“报国担当”的传承;登顶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夜游外滩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让青少年们读懂城市与科学共生的密码。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营员参观李政道研究所
“这次研学像一场启蒙,让我知道未来可以走多远。”白沙中学符友君的心声道出营员共同感受。从DNA编码到量子计算,从校园小径到科创高地,海南学子满载收获返程。正如昌江矿区中学鄞宸勋所言:“复旦的火种已在心中点燃”,这场跨越千里的科学之旅,让更多琼州少年以知识为翼,向未来翱翔。(科普部供稿 宣传部校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