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把打鼾当成睡得香的标志,甚至觉得鼾声越响,睡眠质量越好。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打鼾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暗藏着不容小觑的健康风险。
打鼾的本质是呼吸道“受阻”的警报。当人进入睡眠状态,咽喉部的肌肉会变得松弛,舌根后坠、软腭下垂,导致呼吸道变窄。此时,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时,会冲击周围的软组织,引起振动,从而发出鼾声。
偶尔轻微的打鼾可能与过度疲劳、饮酒、睡姿不当等因素有关,调整后即可改善,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但如果是长期、频繁、响亮的打鼾,甚至出现鼾声突然中断、憋醒后大口喘气的情况,就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一晚可能发生数十次甚至上百次。这种频繁的呼吸中断会导致体内缺氧,血氧饱和度下降,身体被迫从深度睡眠中频繁觉醒,严重扰乱睡眠结构。
表面上看,患者白天会感到极度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和生活效率。但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长期缺氧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
比如,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以弥补缺氧,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大脑长期供氧不足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还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这些人群,更需警惕打鼾背后的危机:
l 肥胖人群(尤其是颈部粗短者),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呼吸道,增加阻塞风险;
l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风险逐渐升高;
l 有鼻息肉、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上呼吸道结构异常的人,呼吸道本身就存在狭窄问题,打鼾和呼吸暂停的概率更高;
l 长期饮酒、吸烟、服用镇静类药物的人,也容易因咽喉肌肉松弛而加重打鼾症状。
注:图片源自网络,仅作为科普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